全国首座“无纵筋钢混组合塔”首节索塔成功吊装
换言之,性就是天意味着,性是内在于人的超越性,是使人能超越自己者。
……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参考文献:古籍:《墨子》、《论语》、《孟子》、《荀子》、《淮南子》、《礼记》。
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此处所谓普爱,比墨子所讲的兼爱深刻多了。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论语》里并没有如后来的父为子纲的主张,没有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单向度的盲目服从,即愚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9]这是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行仁的基础。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详见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这里,我们不能不涉及中西方哲学对人、意识的不同理路。
首先,对于现象学还原,我们需要来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使之转变为生命的还原。我们试着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放在中国哲学中作本体论的诠释,指的是用中国哲学的生命整体观来重新还原胡塞尔的整套先验现象学还原。生活之为生活是因为人之生而活,世界之为世界亦因人之参与而有世和界。[36] 有心的读者可以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中得知时间(Zeit)不同于时间性(Zeitlichkeit)的道理。
生命的展开就是时间,而时间的绵延不息并不是胡塞尔所讲的那种中性化的统摄一切的意识流,也不是一种可在意识中加以对象化的存在。[27]当然,胡塞尔并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
[8]所以,对生活世界的讨论,要联系胡塞尔晚年现象学研究中解决普遍的存在问题和真理问题的思考。[7] 参见德国当代女现象学家Elisabeth Stroeker的《胡塞尔著作选本》(Husserls Werk: Zur Ausgabe der Gesammelten Schriften, Felix Meiner Verlag, Hamburg, 1992),第105页。[30]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实践论是通而为一的。三.生活世界批判世界在欧洲哲学史上由原先的宇宙论对象转向后来的认识实在论对象,经由胡塞尔现象学纯粹意识分析的生活世界,进一步转向海德格尔的在世中的存在(Sein-in-der-Welt)[40],实际上是从最初素朴的宇宙论,经由精致的主体意识论而一步步走向对人生命存在的本根思考。
天人本来合一指的是天人相通,天人相类。[9] 这个末端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一个开端吗?[10] 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Zur Phae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sstseins),载《胡塞尔全集》德文版第九卷(Husserliana IX, hrsg. von R. Boehm, 1966),第56页。[37]空是使得一切实有之所以可能的天地,这是在人还没有赋予对象以意义、即未始有命名之前的存在,即老子所说的所谓无名天地之始[38]。[26] 参见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这个概念类似胡塞尔的前构成之域,源始的被动之域或者没有任何认知成就之域,参见陈立胜君的生活世界:来自现象学方法的透视,载《论衡丛刊》(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他把生活的本质看成是在意识中展开的意识活动,是意识之流的流动。
但是,他讲生活一方面比近代欧洲所凸显的自我哲学高明,但另一方面却未能跳出所谓纯粹意识的逻辑进路。从现象学哲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精神科学,都要共同面对那个单纯的经验世界,只不过审视的具体对象和角度有所不同而已。
就是说,个人的心与宇宙本来是一体的,只是人自己把自己同宇宙限隔了。界是广延伸展的空间区隔,万物由此有位相而得以把握。作为一个从数学王国转向理性探险的哲学家,胡塞尔工作的旨趣最先在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方面,然后进一步去分析一般的认识的基础,最后在方法上探讨纯粹的意识分析,这样一步步逼近最终能为科学奠基,从而解决世界之所以作为如此世界而存在这样一个本体论的哲学问题。所谓天人相通,是认为天与人不是相对待之二物,而本来就是一息息相通之整体,其间实无判隔。诚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4]世界作为人的超越的限界域,本身没有内涵,没有面貌,没有与人互动的能量(Potenz)。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命题无疑是反自然主义的深刻命题,它有两个基本的含义:第一,天人本来合一。中国哲学讲身心一如则是打破这种分离,回到生命本身原先的无分别相、无执着相。
世界 在西方哲学中演变为生活世界,似乎指出了一条哲学从古代素朴的本体论向更具人本色彩的存在论(或曰生存论)发展的进路。欧洲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现象学,强调以心控身,与此相连的是强调以识执境。
[11]所以,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中,首先是作为客观科学的根本问题提出来的。因此,生活世界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起着为客观科学奠基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得承认先验自我的最终构成的主导地位。
儒学强调的是从生命的源头出发,经由内圣外王的进路,实现天人合一的道德形而上理想。正如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强调存在地呼应,是进入与实现客观了解的关键。对于他来说,科学向自己经验基础的回返,意味着返回到单纯的 或者纯粹的经验中,即返回到前概念的(前语言的、前谓词的)的经验。而对纯粹意识构造的对象作意向分析的描述,最能直接支撑的学科就是心理学、特别是布伦坦诺(Brentano 1838-1917)的意动心理学。
[53] 欧洲哲学从古希腊的巴门尼德强调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以来,经由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的陶铸,发展到后来德国的古典哲学,可以说是以言代知、以知代思、以思代在的传统。一方面,生活世界是相对于具体经验着的那个主体来说的一个直观地经验到的世界,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人类共同担当起责任的世界。
胡塞尔通过生活世界来为科学奠基,进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真理的问题。[40] 参阅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第十二、十三节。
[55] 这个问题倒是为哈贝马斯所注意到了,所以,他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中,借助沟通的、互动的个人信念来达到一种公共信念。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亦,且得无言乎?(庄子·齐物论) 进入 张宪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生活世界 。吾人由此与古人的生命智慧,得相应之契悟、相应之契会,达成理解。[22] 同注(16),第200页。[45] 具体的讨论可参见张岱年先生《真与善的探索》一书的天人简论(人与自然)这一节。
空并非是要经过先验还原才可获得的纯粹意识。[47]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乃天之所与我者。
[13]换言之,先于所有的商量、斟酌、奠基、理论化的活动,一个绝对统一的、连续的、本身相互关联的世界是在经验本身的统一中被经验到的。中国哲学由中庸、易传之形而上的立言,经由宋明理学而往人的心性论走,就避开了所谓自然主义的谬误。
否则,我们像《西游记》的孙大圣无法跳出如来佛的手心那样,无法摆脱先验还原所划定的自我论巢臼。生活世界成了意义世界、意识构造的世界,生命存在本根的追问成了科学奠基的理论化活动。